2017年银行业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案例集
建设银行提醒您:正确使用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保障用卡安全
案例在线:
张女士在某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没有开通任何业务。某天,张女士去ATM机上取钱时发现卡内余额不对。张女士急忙去银行查询银行账户交易明细,发现卡内的资金已经被人在西安、甘肃等地的不同银行ATM机上分14次取走,共计4万元。张女士从未去过这些地方,银行卡也从未借给其他人使用。由于没有开通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张女士并未察觉自己和家人辛辛苦苦存的钱已经被盗取。
金融小贴士:
1、金融消费者应加强安全用卡知识学习,妥善保管银行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若银行卡遗失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电话或到就近银行网点办理口头和书面挂失,补办新卡。
2、金融消费者应防范个人重要信息泄露。应选择正规场所进行刷卡交易,登录正规平台进行在线支付,不要随意丢弃填写了个人信息的书面材料和刷卡单据,在向外提供涉及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时更需谨慎。
3、金融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查询银行卡账户交易明细习惯,采用账户资金变动提醒等功能,随时了解账户资金情况。若发现资金异常,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电话或到就近银行网点进行账户资金冻结并进行后续处理。
防范“飞单”风险
案例在线:
罗女士在某银行的理财经理朱某处,签约购买了一个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2%的理财产品,当时该产品是100万元起售,3个月结一次利息。理财经理告诉罗女士该产品是银行内部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只针对VIP客户进行销售,并且承诺到期保本保息绝对没问题。由于罗女士与客户经理已相识十多年,出于对理财经理的信任,在银行大厅通过网银转账购买了此产品。一开始,该产品的利息的确如期打到了罗女士银行账户上,但几个月后,罗女士再也没有收到过产品利息。产品到期时,罗女士甚至连200万元本金也没有拿回来。罗女士前来银行“讨说法”时,才发现该“理财”根本不是银行发行产品。
金融小贴士:
“飞单”是指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总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总行)授权和签订协议的代销金融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由于银行员工是在正常营业时间、借助银行场所进行推销,消费者往往误以为购买的是银行的产品,直到出现不能按期兑付本息,消费者到银行“讨说法”时才得以暴露。
关键词:理性投资。避免掉入“飞单”陷阱,消费者应强化理性投资意识,“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掌握有关投资的基础知识,强化风险意识,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应注意不被“飞单”产品的“超高”投资收益诱惑。
关键词:官方途径查询。对于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可根据产品唯一的编码在“中国理财网(http://www.chinawealth.com.cn)”查询到产品信息,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营业网点或官方网站提供的查询渠道查看相关信息。消费者通过官方途径进行查询时,应注意查证拟购买的产品是否为银行正规产品。注意查证在官方信息查询平台上是否能查到拟购买产品的信息。注意查证在官方查询平台上提供的产品信息(包括的产品属性、发行机构、投资范围等)与拟签订产品合同是否相符。
关键词:关注资金流向。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面或自助渠道进行认申购操作,但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特别是XX资产管理中心,XX投资管理公司)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银行和监管部门投诉和举报。
④关键词:销售是否“双录”。在银行网点销售的自有理财和代销产品,都必须在专门区域进行,并实施“双录”。所谓“双录”,是指按照银监会的规定,银行需要在销售专区内配备录音录像系统,对自有理财和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消费者如果发现网点工作人员在未“双录”的情况下进行产品销售,可以向工作人员提出质疑,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应拒绝办理业务。
防范违法借贷侵害
案例在线:
小王最近想要自己创业,可是资金不够。有一天,小王在上网时无意看到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网站,网站上宣传该公司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放款快、金额高、利息低”,小王便动了心。小王通过网站客服电话与贷款公司取得了联系,表明想要贷款25万元。贷款公司告知小王仅需提供身份证便可贷款,但需要先缴纳5万元的年利息。小王因着急贷款,便想也没想给贷款公司账户打了5万元,可是小王却迟迟没有收到贷款资金。小王再次联系贷款公司,对方让其再交8万元保证金,直到此时,小王才意识到自己上当被骗了。
金融小贴士:
如何判断贷款骗局?
1、贷款机构的资质。对于非银行的贷款机构,要寻找正规的贷款网站,并通过工商局网站查询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具有营业执照。正规贷款机构都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也可以登录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官方网站查询该机构的注册信息。
2、收费时间。正规的贷款机构一般是在给借款人发放贷款后,才会收取利息、手续费等费用,而不是在贷前要求付费。
3、贷款费用。与银行相比,非银行的贷款机构收取的贷款费用略高,按照央行和相关机构的规定,贷款机构发放的贷款利率不能高于同期央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许多骗子为了掩人耳目,将贷款利率分摊至手续费、管理费之中,算下来总利息惊人,所以贷款人在申贷之前,一定要计算一下总费用。
4、贷款手续。正规的贷款机构要求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手续和银行贷款相差不大,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婚姻证明、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并且对申请人的征信有一定要求,不会凭“一张身份证/户口本”便轻易放款。
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案例在线1:虚假中奖
客户焦某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淘宝网购物时已被抽选为特别用户,恭喜您获得二等奖,奖品为16万元人民币及苹果电脑一台,请登录活动官网www.vipXX.com查看领取。”根据短信内容,焦某登录该网站并按照提示拨打了号码为400XXXXXX的“客服热线”。电话接通后,对方告知焦某,若要领奖需先汇5000元担保金。焦某便立刻前往附近银行办理了转账。次日上午8点,不法分子给焦某打来电话,称还需缴纳3.6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才可领奖。焦某再次前往另一家银行办理了汇款。由于焦某不熟悉业务办理流程,便向银行大堂经理寻求帮助。大堂经理在询问了焦某的汇款意图,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断定该事件为电信诈骗,立即告知柜面人员终止转账操作。
案例在线2:拾得银行卡附带密码
张先生出门买菜,在市场门口捡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张银行卡和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某公司为感谢某领导在招标过程中的帮助,特赠送附带密码的银行卡,并告知若取款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拨打开户行咨询电话XXXXXX。”张先生抱着试试的心态在银行ATM机上进行了查询,在输入密码后看到了“您的账户余额_可用余额:500000”的查询提示。张先生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按下取款键,却跳出“不予承兑”的提示框。随后,张先生拨打了信里的开户行咨询电话。“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张先生,这张卡上有6000元的滞纳金,只需往卡上打入6000元将卡激活便可以取款。张先生听到要打钱有些犹豫,但一想到ATM机显示的余额,考虑到用6000元换50万还是相当划算的,便向该卡转账6000元。转账成功后,张先生再次查询,ATM机仍然显示“不予承兑”。张先生再次拨打咨询电话发现电话无法拨通后才幡然醒悟自己遭遇了骗局。
案例在线3:信用卡办理骗局
8月,家住佛山的谢先生收到了一条关于办理信用卡的短信,当时他将信息列为骚扰短信并删除。不多久,谢先生又接到同一个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银行信用卡服务部的工作人员,询问谢先生是否需要办理信用卡。正好需要办理信用卡的谢先生听到对方的介绍后决定办理。对方告诉谢先生,办理信用卡必须先开立一张该银行的储蓄卡,原始联系号码必须是对方给谢先生拨打的手机号码,密码须设置为银行卡的原始密码,待银行卡办理完成后便可更改该原始密码。谢先生次日便到银行办理了一张储蓄卡。
此后,谢先生再次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对方告知谢先生可以修改储蓄卡的资料,且储蓄卡内存款越多,所办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也会更高。9月2日,谢先生更改了储蓄卡的密码和联系方式,同时,为了信用卡能顺利申请成功,谢先生在当日中午通过手机将自己另一银行卡内的16万元人民币转到新开的储蓄卡内。等着“信用卡中心”给自己审核资料的谢先生,在当天深夜11点多用手机查询银行卡余额,却发现卡内的16万元人民币已被转走,账户内仅剩下开户时的十元人民币。谢先生立即拨打之前的联系电话,却发现该电话已无法接通,待与银行的客服电话联系后,谢先生才恍然大悟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
金融小贴士: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诈骗短信、伪基站等方式,诈取消费者信息及资金。
1、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
虚假中奖。诈骗分子通过网站或短信,发布虚假中奖消息,并附虚假咨询电话。当受害人打电话咨询时,以收取“手续费”为由实施诈骗。
捡到银行卡附带密码。诈骗分子事先申请信用卡,通过不予激活或注销等手段达到“能查到额度但无法取现”的结果。复制该信用卡磁条信息,替换卡号为私人账号以制作伪卡,将伪卡附带密码和取款咨询电话四处散播。受害人捡到伪卡并在ATM机上查询时,显示余额但无法取款。当受害人拨打取款咨询电话,诈骗分子便以缴纳滞纳金为由要求受害人向该卡账号(即其私人账号)转账。
信用卡办理骗局。受害人收到诈骗分子关于办理高额信用卡的短信及来电,听信骗子的要求办理银行卡以及开通电子银行功能,并预留骗子的手机号码、告知其银行卡初始密码。诈骗分子获取上述信息后,实则利用这些信息登陆网上银行进行注册并进行预约转账操作。之后诈骗分子提示受害人修改密码,然后再以需要审核账户流水为由,要求受害人存入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存款。由于受害人认为已经修改了密码,因此放松警惕,便向账户存款。但由于该账户已经被预约转账操作,只要预约执行日当日账户内余额大于或等于预约金额,用户无需再进行其他操作,款项便会自动转走。
④冒充政法机关。诈骗分子使用任意显号网络电话、冒充政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邮政包裹涉毒、信息被冒用涉及违法犯罪等由头,威胁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某“安全账户”。
⑤冒充领导、亲属、朋友等熟人。诈骗分子虚拟出用户手机电话簿中的号码来电。冒充受害人领导,谎称业务需要但资金不够等,要求受害人垫付资金;冒充亲属朋友,声称遇到车祸、房东催款、遭遇绑架等情况,要求受害者汇款到指定账户。
⑥冒充运营商、银行、航空公司客服。诈骗分子模拟运营商、银行、航空公司官方来电(或短信),以系统升级或航班取消等理由,通过询问或指挥受害者操作网银或下载带木马病毒的软件等套取受害者银行卡信息。
⑦钓鱼网站、不明二维码或链接。诈骗分子开设伪装的银行、购物平台、代购机票等网站(即钓鱼网站),或在二维码或网站链接中植入木马病毒,套取受害人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以盗刷网银。
⑧购物陷阱。当受害人在网上进行购物时,诈骗分子以未收到款为由要求客户多次汇款、或收取定金后不发货、以次充好等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
⑨其他:如网络兼职诈骗、网络游戏诈骗等。
2、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关键词:不轻信。增强警惕性和主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因贪图小利而受到诈骗份子的蛊惑。
关键词:不泄露。妥善保管个人金融信息,养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不随意转借身份证、银行卡,不随意丢弃刷卡单、取款凭条和信用卡对账单,不随意点击不明来源网站链接。
关键词:不转账。不乱转账,涉及转账至陌生公司、单位、个人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方求证。
④关键词:多求证。收到陌生短信、电话时,注意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如果是“熟人”来电来信,要通过其他方式核实信息的真伪。在接到“国家机构、运营商、航空公司、兑奖单位”电话或短信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伪。涉及银行卡、网银等问题,直接向银行客服咨询,不要拨打不明来源的咨询联系方式。一旦上当受骗,要注意保留证据,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警惕非法集资陷阱
案例在线:
杨师傅起早贪黑挣了点钱,在一次与“熟人”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投资公司的年利率能到达24%,月月结利息。杨师傅与投资公司签订了合同,投入了10万元,每月按时领取2000元利息,这让杨师傅对投资公司深信不疑。在投资公司随即举办的“老客户回馈”活动中,投资公司承诺在24%的年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凡是介绍亲戚朋友投资的再给予5%的奖励。杨师傅当即又投入20万元,并劝说自己的亲戚朋友纷纷投资,整个家族投进去了近百万元。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杨师傅都顺利的得到了利息。
几个月后,杨师傅开始没有按时收到利息。经询问后,杨师傅得知公司资金比较紧张,利息过几天就会打到其账户上。但两个月过去了,杨师傅还是没有收到任何利息。杨师傅着急地跑到投资公司想收回本金和利息,一到公司却发现该公司内坐满了前来追要本金的人,而贷款公司早已人去楼空。杨师傅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非法集资”。
金融小贴士:
1、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行为同时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具体为: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是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2、如何判断非法集资?
①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8号)相关规定,对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进行判断。
②通过政府网站或向相关行业主(监)管部门咨询,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就涉嫌非法集资。
③通过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否是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等。
3、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防范非法集资风险,需要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非法集资活动。
①认清非法集资的危害。要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客观、冷静分析,识破其虚假、欺骗、诱惑的实质,避免上当受骗。
②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市场有输赢,投资有盈亏,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很大的风险。人们—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③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第247号令)明确规定:“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非法集资本身是违法行为,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警惕校园不良网贷
案例在线:
小唐是重庆市某高校的大三学生。2016年9月,为了换一部新手机,小唐第一次接触到了网贷。因为感受到网贷的“手续”便利和放款快,小唐便不假思索地又借了4000多元,用来购买化妆品等。
“畅快”消费过后,小唐猛然发现,她根本没有还款能力。面对越来越紧迫的还款日期,她没有努力打工赚钱,也没有和家人、老师商量,却选择了最危险的一条路——去别的网贷平台借新债,还旧债。小唐拆东墙补西墙的必然结果是自己的债务越积越多。
小唐在还债和对亲友撒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了1年多,直到2017年7月,她欠债问题终于被母亲发现。此时,小唐的总债务已经从最初的“欠一家平台几千元”发展为拖欠近20余家网贷平台、小贷公司、个人放贷者的累计超过10万元的贷款。
面对巨大债务,小唐的父母理智地选择了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因之前的借贷,小唐大量个人和家庭信息被债权人掌握,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今,小唐的债务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厘清、解决,但她当初草率的借贷,以及之后瞒着家人反复借贷的错误做法,已经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金融小贴士:
1、哪些是正规校园贷机构?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根据这一规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的合法主体只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任何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服务,均为违规行为。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校园贷的合法边界,也为整治非法校园贷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全面叫停了各类网络平台的校园贷业务,但部分不良机构仍不顾政策禁令,继续违规向大学生放贷。
2、借了非正规校园贷,你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超高利息“利滚利”。不少非正规校园贷以低息、免息为幌子,针对学生开展具有诱惑性的宣传,但在实际签订的借贷合同中,会约定高额的手续费、罚息、利滚利等典型的高利贷条款,甚至设计各种名目,暗含消费陷阱,变相规避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年利率上限的规定。
威逼胁迫,暴力催收。不少非正规校园贷机构本身没有贷款风险管理能力,为了避免学生逾期还款、逃避还款,往往针对大学生活动场所固定、社会经验缺乏、有家庭为其兜底等特点,采取威胁、恐吓等手段,甚至直接使用暴力进行催收。
泄露隐私,甚至遭遇犯罪。多数非正规校园贷机构均以获取借款学生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信息等作为放款条件,不仅极易造成隐私信息泄露,极少数犯罪分子甚至借此从事非法黑中介、胁迫卖淫、以“求职贷”、“培训贷”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此前曝光的“裸条事件”等。
3、作为一个大学生,你应该如何面对非正规校园贷?
树立正确消费观,主动拒绝非正规校园贷。非正规校园贷已经引发了大量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非正规校园贷机构本质上是利用部分大学生的不成熟,进行诱导性放贷,从而让学生陷入反复借贷的深渊。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全面叫停了各类网络平台的非正规校园贷业务。
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切忌盲目追求高消费,更不能为了一时的消费欲望陷入非正规校园贷的陷阱,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尽的悔恨。
帮助你的同学和朋友脱离非正规校园贷的魔爪。如果你的同学、朋友已经借了非正规校园贷,应当及时规劝他们尽快悬崖勒马,及早偿还、退出,千万不要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同时,应当尽早通知他们的老师、家长,避免负债问题进一步恶化。
部分非正规校园贷机构为了拓展业务,往往聘请所谓“校园代理”,发展在校学生为其放贷提供便利,以躲避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果你发现身边有同学在从事非正规校园贷的校园代理,也应当及时劝阻,或者通知老师或学校。
已经借了非正规校园贷的情况。如果已经借了非正规校园贷,一定要立即告知学校和家长,尽早协商解决,避免问题恶化;如果和非正规校园贷机构发生纠纷或遭遇对方威胁,应当立即报警,寻求警方协助;如果协商难以解决,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求助法院解决。
4、作为学生家长,你该如何面对非正规校园贷?
充分认识非正规校园贷危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消费观。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非正规校园贷的诸多危害,提醒子女远离非正规校园贷。要加强和子女、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在校子女的思想、生活动态,帮助他们远离非正规校园贷的诱惑。要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鼓励子女通过自我奋斗,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如果子女已经借了非正规校园贷,要积极帮助他们共同应对。如果发现子女已经借了非正规校园贷,不要一味埋怨,而要表现出宽容的态度,鼓励子女把问题和盘托出,积极应对、解决。根据子女的借贷情况,如果子女仅仅是刚刚接触非正规校园贷,金额通常较小,建议尽早偿还,同时通知学校,共同加强教育,杜绝再次借贷的可能性;如果借款已经较多,应当联系学校和非正规校园贷机构,共同协商解决;如果负债金额、利息确实过高,或者难以协商,建议进行民事诉讼,寻求司法援助。此外,如果子女、家长遭遇非正规校园贷机构的威胁、恐吓,应当及时报警,寻求警方帮助。
如果已经帮子女处理过非正规校园贷问题,更要进一步提高警惕。一些家长在帮助子女解决过一次非正规校园贷问题后,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子女要么还有欠债未能偿还,要么再次借贷,结果导致了更大的问题。
如果你已经帮子女处理过一次非正规校园贷问题,请务必进一步提高警惕。一方面,要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对你敞开心扉;另一方面,也要对子女在校在家的行为、活动加强关注,了解他们是否有特殊的金钱需求,或者是否突然购置了超出其消费能力的消费品,或者经常出入一些高消费场所,及时发现子女可能再次借贷的端倪。
从根本上看,要避免子女陷入非正规校园贷陷阱,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充分认识非正规校园贷的巨大危害,让他们度过更加充实有意义的高校校园生活。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案例在线:
某天,王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淘宝的客服人员,核实了王先生在网上购买的物品信息后,说由于系统原因,王先生在网上购买的物品订单失效,需要给王先生进行退款。随后,对方通过短信给王先生发送了一个网址链接,要求王先生通过网址进行退款操作。由于对方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购物详情,王先生对退款的事情深信不疑,按照对方要求登陆网址并填写了相关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及密码。随后,王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收到了4条银行客服号码发来的验证码,对方以退款需要为由将验证码要走,之后王先生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所有现金已经被全部转走。王先生登录淘宝联系客服人员后才知道自己的网上订单根本没有失效,也不需要进行退款。
金融小贴士: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1、网络购物谨防钓鱼网站。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温馨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温馨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温馨提醒: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温馨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温馨提醒: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微信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慎在微信中晒照片。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温馨提醒: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温馨提醒: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温馨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